記住帳號
詳細介紹
一個平凡謝家的故事 2015/12/29  
一個平凡謝家的故事
臺灣司法院第六屆大法官兼副院長 謝在全
 

    在全先祖景連公於清朝乾隆年間(約西元一七四七年),自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長崗埔尾寨(據考證,現址應為:廣東省梅州陸豐市陂洋鎮古寨鄉西門)遷居來台,雖然沒有顯赫的家世,但祖先憑著上天所賦予的健康身體,克勤克儉,胼手胝足,為後代子孫建立了一個安定的家園,孕育了一個芝蘭玉樹勁秀的庭階。飲水思源,後代子孫感念在心,自應追尋他們的腳印,記下他們看似平凡,卻是可歌可泣的故事。

    曾祖父謝盆(出生日期不詳,明治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仙逝),曾祖母余振妹(父余娘思、母楊梅妹,新竹廳竹北二堡茄苳壢庄人,出生於弘化四年即西元一八四七年四月四日),是景連公遷台後第五代。據父親口述,曾祖父單純憨直,看牛是他唯一的工作,戴著一頂爛斗笠,牽著牛繩,呆望無垠的天空,終年不改。

祖父(單名 飯)於日本慶應二年(西元一八六六年、清朝同治四年)八月一日出生在新屋鄉後湖村(依曾祖父仙逝時,戶籍謄本記載地址:桃園廳竹北二堡新屋庄土後湖六十五番地。現址為:桃園縣新屋鄉後湖村四鄰二二號,舊地名:圓樹埤)。祖母徐木妹是同村徐造與黃玉妹的長女,明治九年(西元一八七六年)五月五日出生,十一年三月十日由謝家收養為養女。於明治二十九年(西元一八九六年)五月五日,與祖父結婚,時年十八歲。祖父五兄弟,排行最長。兄弟身強體健,在今後湖村一帶,開墾荒野耕種(戶籍資料記載為「田佃作」,應是就此而言),與天爭地,也僅足餬口。各房子女漸多,大家庭終因耕作無法溫飽,而各奔西東,結束耕田的生活。當時,父親約五、六歲。祖父最初以挑擔賣水果,隨著戲班趕節慶熱鬧度日。其後,祖父追隨三、四叔祖父(泉公、阿唐公)前往「水流東」山區(可能是今台中東勢或南投地區)拖木材。山區砍伐的木材,先拖入溪谷,編成木排,利用溪水浮力拖出山區,謂之「拖木馬」。山區蚊蜹聚集,瘴氣四處,工人又經年泡在水中,祖父在這種惡劣環境下工作,最後因發燒作熱(可能是瘧疾),病死異地,葬於異鄉。時為日本明治四十二年(西元一九0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得年四十四歲。

祖父母生五子一女:長男雲輝(明治三十年四月四日生)、次男即先父丁輝(明治三十一年即西元一八九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出生)、三男新輝(明治三十四年六月十九日出生)、四男顯輝(五歲歿)、五男乾輝(明治四十年一月三日生)。唯一的女兒端妹(明治四十二年五月三十日生),未滿周歲,就依習俗出售於山區人氏為養女。養父母帶同上山工作,安置在茶樹下,卻因忙碌疏忽,受野狗騷擾,驚嚇而亡。大伯父與謝古靜妹成婚,生子彩仁,還沒滿月就過世,乃收養鄒石妹。大伯父過世後,鄒女就跟隨祖母、先父維生,我們都以「表」姐稱之。因「表」姐稱呼先父母為「阿伯」(客語的伯父)、「阿襟」(嬸嬸),我們追隨其後,也是如此稱呼,這就是子女沒有稱先父「阿爸」、「阿母」的源由。
祖父過世時,不只是無法讓前來幫忙喪事的親友吃飽,為作法事插香之用,祖母向近房親族告貸兩斗米,都不獲同情,家徒四壁,雪上加霜,困境的悲慘,可想而知。祖母年方三十四歲,毅然挑起重擔,常帶著「表」姐到處「撿蕃薯腳」度日(子孫們想到的可是米勒「拾穗」畫面?)。小蕃薯洗淨煮熟,稍大的蕃薯切成薄片,或是灑些鹽水蒸熟;或是「煎蕃薯錢」食用(先用稻草將鍋子盡量擦乾淨,避免無油沾鍋)。而溪流中,撈得的魚蝦蜆蚌,則是最佳的肉類來源。祖父過世前一年,大伯父及父親(十一歲)即開始分別為人幫傭,貼補家用。
父親兄弟長大後,一方面向曾叔祖父(謝羅)家討回祖父部分的「長孫田」;另一方面又開始承租後湖一帶的土地開墾耕種。由於父親兄弟們的努力,不但開墾十數甲的土地,而且將原來只有一面牆壁的農舍,花了兩年時間重建完成,終於擁有自己的家(雲輝公擔任戶長之戶籍謄本記載地址:新竹州中壢郡新屋庄後湖六十五番地。現址應為:桃園縣新屋鄉後湖村四鄰二十號相鄰)。據父親口述,當年村人大都和糖業會社簽訂栽種甘蔗的五年契約,卻不幸栽種失敗,全村因此陷入缺米狀態,唯獨我們家沒有簽約,種稻如常,所以有米食用,呈現難得的小康景象。
    耕種之外,大伯父、三叔父及父親常利用年末,水稻收割後的農閒時間,前往南部的「水沒流」搬運甘蔗,甘蔗收穫季節過後(約在農曆二月間)回家,趕上春耕。不幸,大伯父、三叔父工作中染上重病,返家後,同床共眠,經二十多天的痛苦掙扎,父親不忍將大伯父背開分睡。次日,三叔父戰輸病魔,盍然長逝(日本大正九年即西元一九二0年一月三十日),享年二十歲。大伯父逐漸痊癒,約過一週遷入後湖村六十五番地。過二年餘,曾祖母仙逝(大正十一年四月四日),享年七十五歲。在此期間,父親兄弟參與後湖塘的開闢,大伯父因過度辛勞,患了「內傷」,醫治達二年有餘。因為大家深怕被傳染,無人敢接近照顧,闔眼時(日本昭和二年四月十日,享年三十一歲),後事都由祖母一手料理。死神並未就此束手,一向健康的三叔祖父(謝泉公)突患腦溢血過世。接著,小叔父與病魔纏鬥二年多,仍不能不向二十二歲的年輕人生告別(昭和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父親在南部做長工時,曾將小叔父帶同前往,安排在私塾唸書,因此,是父親兄弟中唯一識字的人。八年間一共五人登仙,三叔父、大伯父、小叔父先後離祖母而去,一生辛勤,希望所繫,驟然之間,付諸東流。祖產和房屋也就在病魔及死亡之神的劫掠下潰散。祖母在於三叔祖父過世時,常想到祖父身葬異地,因貧窮沒作功德以慰亡魂,並在族人慫恿下,一併重作法事,違背常規,據云這就是衰敗之起因。
母親周四妹生於明治四十三年(西元一九一0年)九月十三日,是鄒進田、鄒葉嬌妹之四女(桃園縣楊梅鎮三湖人氏),在襁褓中,由周阿箱(新竹州新竹郡湖口庄崩坡下七十四番地)收為養女。西元一九三二年(昭和七年)一月七日,和父親結婚時(戶籍謄本記載地址:新竹州中壢郡新屋庄後湖一百三十四番地。現址為:桃園縣新屋鄉後湖村二鄰三十四號隔鄰),正是祖母、父親及「表」姊仍以零工度日的艱辛歲月。破屋一間,三個石頭圍成的爐灶,其上放置一個鍋子,就是母親常和子女談到的殘破景象,生活的艱困,可以想見。幸賴母親的金手鐲嫁妝,父親將它變現,拿來作「押底金」,承租田地耕種。生活雖有著落,但是地主隨意「吊佃」(終止租約),因此常在新屋、後湖一帶遷移。父親為農事收入微薄所苦,主張改行駕駛牛車,母親以無田耕作就無安定家園,堅決反對,方未改業。民國三十一年(西元一九四二年),自新屋鄉新生村新埤塘附近(現為;新屋村十四鄰二二五巷一號)遷入現耕地(後湖村三鄰三十二號),是最後一次遷徙。由於母親當時的睿智抉擇,加上政府以後的耕者有其田政策,我們終於有了永久的家園。
歲月滄桑,祖母在遷入現耕地後,已步入駝背的老態。七十一歲那一年,患了一場重病,連壽材都已備妥,但蒼天保佑,幸未見棄。祖母晚年,家中生活日漸安定,西醫也開始進入鄉間,但是生病只接受中藥,西藥、針劑一律拒絕。至於唯一的遺照,是在大哥、大嫂結婚,回娘家後,當天下午,經由父親和親友的苦勸下拍成,很可惜也只照個頭部,身體部分依當時的流行,是用畫的。民國四十六年農曆三、四月間,不慎跌倒,手臂摔腫,從此臥床不起。重病中,似乎預知長日將近,一方面擔心春耕插秧是否已完成,另一方面,惦念時在台南服空軍役的二哥。當二哥趕回,站立在祖母床前,祖母用微弱又慈祥的聲音說道:「你就是在寶嗎?」此聲永留耳際。祖母生命意志堅強,去世前數日,母親和梳妹堂嬸(業錦叔之妻)曾為她洗澡,完畢後,祖母尚覺得非常舒爽;去世前一日,要求家人到保生廟(位於桃園縣觀音鄉保生村)求簽問卦。無奈生命已到終點,同年八月六日(農曆七月十三日)早上八時許撤手西歸,享壽八十二歲。
祖母健康時,幫忙家中瑣事(例如「捲草結」,供三餐柴火之用)之外,擅長作「鞋底」。方法是用米磨成漿糊,將舊布一層層黏成厚厚的,曬乾後,再用苧蔴細繩縫緊,前端加上布面,就是一雙非常堅固紮實的布拖鞋,為祖母平常所愛用。在記憶中,幾乎未見祖母和我們同桌吃飯,而是坐在灶前矮凳獨自用餐。她非常愛護貓、狗,在進餐的時候,貓咪常在她的腳旁徘徊纏繞,祖母會把食物咬碎後餵食。祖母喜歡吃魚,兩位哥哥在農暇時,電魚供應,這更讓貓咪喜歡她了。祖母一生享受不過如此,祖母過世「丁憂」當晚,父親在靈前號啕痛哭。經母親和子女勸止下,停住哭聲,向我們兄弟說:「你祖母命運最苦,雖然子女不少,但從來沒有享過福。」一句充滿哀思的喟嘆,道盡父親無限的孝心,此情此景永留我心坎。
父親從小失怙,與命運搏鬥,自己努力成長,鍛鍊出結實的體魄、不怕艱苦的耐力與冒險犯難的性格。未受教育,在傳統戲曲的薰陶下,忠孝節義深植內心,日常言行中自然流露。青年時期,或與承漢叔公、永程叔父(欽明公派下二一、二二世)結伴至山區伐、運木材,因閩客糾紛,幸同行的承漢叔公以毛巾拌過對手的刀械,而躲過一劫;或受僱前往花蓮開墾,自蘇澳搭乘竹筏至花蓮,乘風破浪,費時十餘日,幾乎吐盡膽汁。對宗親事務更不落人後,婚喪喜慶,他是大廚師;挖掘祖先的墳地,證明已進水,排除建祖塔的障礙,是他率先動鋤;四處蒐集祖先遺骸,一一裝灌入塔,也是他勤於祭祀,能認清祖墳座落,才能完成;承漢叔祖父重病,從中壢以人力車運回他的故居(楊梅三湖),步行十二小時餘,由父親和業有叔、業錦叔完成;處理宗親後事(包括遺體更衣入殮等),更不計其數;晚輩若有不孝言行或不遵喪葬禮儀,則毫不寬待。婚後專心務農,農事可與批敵者,村中寥寥可數。食量不大,六月農忙,從清晨忙到黑夜,精力無限,子女很難跟上他的腳步。不過,父親於四十二歲時曾患重病高燒不退。當時台灣方光復,日籍軍醫還未遣返日本,經承興叔祖父介紹,由懂日語的大哥在春前往取藥治療,一天之間來往奔波四五次。日籍軍醫為孝心感動,乃親自出診,終得痊癒。
父親是家庭至上,對子女呵護備至。猶記得小時候,冬天和父親同被而眠,他怕我受冷,把我一雙腳夾在大腿間,冷冷的寒冬,卻留下暖暖的記憶;我訂婚後,年已七十三歲的父親,半夜還為我加蓋毯子(民國六十年六月十一日的日記),又是一個親情濃濃的溫馨。對子女的家教卻是十分嚴格,除了要求必須尊敬長輩以外,國校時,他帶我參加餐會,因為使用湯匙裝湯,沒有放下手中的筷子,他立即糾正,小小的用餐禮儀深深的刻印在腦海。如今,回顧自己,深覺時時可見父親潛移默化下的身影。民國六十六年間,以垂老之年,一改「家有老人,子女不宜遠遊」的家訓,慨允我赴美進修。父親卻在同年(西元一九七七年)十月九日早上七時許,漱洗後,在家前晒穀場慢跑時,心臟病突發,走完八十年的勞碌歲月,家人親友瞞著我辦理喪葬事宜。一年進修,返國之際,滿懷欣見老父的歡愉,面對的竟是黃土一坏,一別成千古恨,怨悔悲痛,身為人子此生永自責。
母親生長在種茶之家,因聰慧勤快,善良懂事,炒茶技術熟練,與外祖父合作的默契非常良好,外祖父炒茶一定找母親搭配,所以頗得疼愛。親情倫理的維護和實踐,是母親一生的堅持。對鄒、周兩家全無生、養的區分,與兩家的舅父、姨媽等往來非常密切,我們家更是鄒家外祖母最喜歡長住和逗留的所在。我們生活雖然僅足溫飽,但若有需接濟之處,縱使家中存糧不多,母親也必慷慨解囊,先人而後己。周家小舅父一直以為母親是其親姊,足見母親對養家兄弟,情深有如血肉相連。母親對子女更是惜之如命,忙於菜園,分身乏術,有時只得將熟睡中的小孩暫留家裡,母親一聽到小孩哭聲,唯恐發生意外,立刻飛奔回家探視,長輩見狀傳為趣談。農忙期間,內外操勞,縱使飢腸轆轆,必定先餵飽小孩,自己才匆忙用餐。母親宅心仁厚,水牛為農夫耕田,一生不吃牛肉;節儉而樸素,粗衣粗食,但求溫飽,穿衣止於素色。民國七十五年母親節,為了領取桃園縣模範母親獎,子女特別購置暗褚紅色旗袍,穿用不久就贈送他人。然待客殷切而講究,吃飯前,必定囑子女或親自端水供客人洗手;餐具粗糙但必乾淨;同桌用餐,志在替客人佈菜,其殷勤無人能出其右。早晚虔誠的獻上灶神、門神一柱清香,打掃前埕的曬穀場,維持一向乾淨的習慣,巡視一生所愛的田地,時時愛顧著禾稻、菜蔬、家畜,是母親晚年不變的操持生活。尊天敬祖,慈悲仁厚,愛子顧家,勤儉樸實,凡事為人設想,是母親以身教留給子孫的最佳典範。民國九十二年(西元二00三年)十月四日(在全連任司法院大法官,就職宣誓後三日),走完塵世勞碌之旅,享壽九十四歲。
父母親共生育九個子女,男性按輩份「在」字輩取名,依序排行為:在春、在寶,玉蘭、東郎、菊子(後改名香妹),在全、員芳、在政、月梅。其中玉蘭、東郎(昭和十二年十一月七日至十五年三月九日、昭和十五年一月二十六日至同年二月六日)不幸早亡。香妹(昭和十六年十月十日生)因屈從命書,而於昭和十八年十月十五日出養九斗村湯家。及長,與湯家長子乾養君成婚,育有四男一女。員芳嫁予新竹新豐鄉范揚興,育三女一男。月梅與新竹縣竹東鎮張春男成婚,育有一男二女。
在全出生於日本昭和十九年(西元一九四四年、民國三十三年)一月二十日,桃園縣新屋鄉後湖村三鄰三十一號隔壁(已拆除,當時號碼也是現在的三十二號)。孩童時期正是台灣光復前後,民生凋敝,幸在父母兄長的呵護下,與大自然為伍,平順中長大。
農事已有兄長加入,兄長又因失學之痛,所以不計家庭經濟情況,全力栽培在全就學。赤腳、便裝、大手帕包著書,早晚奔波於泥石路上;晚上就著煤油燈,完成功課。民國四十五年,自新屋國民學校畢業,考上縣立楊梅中學。原擬在畢業後,投考台北工專,以便儘早就業,改善家計,但因大病一場,只得繼續在梅中高中就讀。善盡學生本分,在平凡中漸露頭角。高三時,經孝德叔父幫忙,循其模式,得以在學校樓梯間住宿,三餐在校旁軍營搭火,免除通車勞頓。一年苦讀,參加大學聯考,居然名登台大政治系金榜,打破梅中紀錄,更是出乎親友預料之外。
儘早就業,分擔家計是我不能改變的目標,攻讀政治系不利於實現,因此,五十一年走進台大後,就下定決心轉系,而法律系是最好的選擇。心無他務,努力以赴,下學期,竟然勇奪書卷獎,不只是為自己贏得信心,並且順利達成第二學年轉入法律係司法組的計畫。深知家庭經濟窘困,自己求學所需,全靠父母兄長辛勤耕種,節衣縮食,慈母畜養豬禽資助,生活必須簡單,全心唸書就是唯一的方向。教室、圖書館、宿舍是我大學生活的鐵三角,房東給我招待券,看過一場電影,是僅有的娛樂經驗。皇天不負苦心人,五十六年畢業當年,通過司法官科高等考試,實現經由考試覓得佳職的夢想。
五十七年司法官訓練所結業,成績名列第二,依志願分發台灣台北地方法院,五十八年一月十三日赴任,展開法官生涯。歷任嘉義地方法院庭長、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法官、司法官訓練所教務組長(台灣高等法院台南分院檢察署檢察官調辦事)、台灣高等法院法官、最高法院法官,並以辦理民事審判為最優先之選擇。從事第三審民事審判正是自己的志趣,未料工作四年餘後,卻被調任為雲林地方法院院長,七十八年一月二十日履新,從此轉入司法行政的新道路。彰化地方法院院長、司法院民事廳廳長、台中地方法院院長、司法官訓練所所長,近十年間在不同的職務,守分盡職,全力以赴。八十七年十二月,承前總統李登輝提名擔任第六屆司法院大法官,經國民大會通過,於八十八年二月間就任,人生另一個重大轉捩點不期而至。九十二年任期屆滿後,經再度提名續任,由立法院通過後,於十月一日就職。九十六年在意外中,受提名並任司法院副院長,經立法院通過,於同年十月一日重擔負起司法行政工作。九十九年十月,任期屆滿前,急流勇退。同年十一月,獲總統頒授一等景星勳章。一個出身平凡的農家子弟,在父母栽培,師長教導下,經由讀書、考試,走入司法,居然能獲有這段人生際遇,左思右想,唯歸功於祖宗積德,上天眷顧而已。
六十六年間,帶職帶薪赴美留學,同年十月,嚴父見背,無從隨侍在側,次年回國,雖獲得法律碩士學位,但換不回對先父不孝之罪責,為此生永遠的遺憾。七十年間,受聘東吳大學法學院兼任民法物權教席,教學相長,實務與理論融會,遂著手民法物權論之撰述。民法物權論分上、下冊先後於七十八年十二月、八十年一月出版,繼於九十二年七月增修為三冊,一0三年九月修訂第六版,回復為兩冊問世,該書不但是從事物權理論研究或實務工作者必備的參考書籍,且先後於一九九五年、二00一年由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在大陸印行,是大陸學者撰寫物權法著作、論文常加引證的著作,被譽為法學經典作品。民法物權編的修正自七十九年一月展開,有幸加入研修工作,已完成修正草案,但未獲通過。於九十二年間行政院法務部檢修該編草案時,並擔任專案小組的召集人,修正案經齊心努力,分三大部分先後已相繼完成,付諸施行,為民法物權發展上的一大盛事。
六十年十月二十三日與林美珠成婚,美珠是桃園縣楊梅鎮林章善與林月華之獨生女,於三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在新竹縣湖口鄉新湖口出生、長大。念小學時,因執業助產士的母親在台北市長春路一九三號開業,父親亦在鐵路局台北車站任職,所以,舉家遷北。美珠資質聰慧,頗知上進,順利完成小學、靜修女中、北一女中、文化大學日文系學業,因成績優異,獲聘為日文系助教。熱愛音樂,常自修鋼琴,經由徵選,進入師範大學中等學校教師研習中心修習相關學分,結業後,獲聘為台北縣三峽國中音樂老師,並為學校縣合唱團比賽奪得第二名佳績。六十五年間,因子女漸長,遂辭去教職,專心相夫教子。八十六年間開始學畫,由工筆畫、國畫而油畫,陶醉其間,日有長進,於九十六年十二月,在師大畫廊舉行油畫個展,盛況超出預期,令人刮目相看。然而習畫之心,並未稍止,一0二年五月更考取師大美術研究所,繼續浸淫於浩瀚之藝術殿堂。
在全、美珠伉儷情深,育有一男二女。長男睿峰於六十一年八月三十一日在台北市光復南路四十六巷六號三樓出生。於文化大學畢業後,服役歸來,獲得美國密蘇里大學獎學金,前往該校攻讀公園管理。獲碩士學位後歸國,進入內政部營建署國家公園之工作,學以致用。嗣因志趣,改而從商,進入鉅祥股份有限公司擔任襄理、經理。九十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與李炫姬結婚。炫姬是桃園縣桃園市望族李益然、游白漪的掌上明珠,中興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美利堅大學碩士。曾先後在鉅祥股份有限公司、光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任職,在神達電腦公司任專案經理時,時兆出生(九十七年三月三日),毅然辭職,專心相夫育子。上天疼愛,羽晴於九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報到。有子有女,正是一個好字。
長女靜萱出生於六十二年十二月十日,性喜讀書,因從小受母親鋼琴教育啟蒙,大學考上師大音樂系攻讀聲樂。畢業後,教書一年,即前往美國波士頓音樂學院進修,獲碩士學位。回國後,在省立三重高中音樂班任教,但因志在深造,旋即回美,在美國州立俄亥俄大學攻讀藝術表演博士學位。取得學位後,應聘為美國維吉尼亞州自由大學副教授。於九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在美國維吉尼亞與詹國禛成婚。國禛是苗栗卓蘭人,維吉尼亞大學生物統計學博士,應聘於藥品製造公司服務。結婚後定居於美國維吉尼亞,現在隨夫移居紐澤西。
次女映萱六十九年十二月五日出生,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系畢業,因醉心日本文化,進入日本文化女子大學攻讀健康心理,獲得碩士學位後回國,於新光醫院從事社工工作,一0一年通過艱難的社會工作師特考,以愛心熱心服務病患。因公作績優,於一0四年三月間,獲台北市優良社會工作專業人員之表揚。
平凡謝家的子孫,深受寶樹遺蔭,不負先人期待,各有所長,忠於本業,克盡本分,謹記先賢芝蘭玉樹之期許,努力以赴,終於開拓出一番新天地。追尋過往,雖然沒有顯赫輝煌,但我始終以生為謝家子孫為榮。
回上頁
 一個平凡謝家的故事(謝在全修)1040503.doc 上傳時間:2015/12/29 下午 05:00:50    檔案大小:48 KBytes
網頁設計 總瀏覽人數:123239 回首頁| 關於謝姓| 公告訊息| 宗親會交流| 文創專刊| 活動行事曆| 企業交流| 菁英集| 活動集錦| 網站連結| 祖譜協尋| 生活特效| 聯絡我們 本網站最佳瀏覽解析度為1024*768 建議使用IE7或以上版本瀏覽器。 謝氏寶樹家族 Xie Baoshu Clan    網 址:www.xie-b-c.com